学院简介
山东农业大学机械与电子程学院创建于1959年,原为农业机械化系,1962年经上级批准,将农业机械化系调整到山东机械化学院,1976年农业机械化专业恢复招生,1977年恢复设立农业机械化系,1990年易名为农业工程系,1994年撤系建立工程技术学院,2000年更名为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85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32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39人,高级实验师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8%。拥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3人、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岗位专家6人、全国高校十佳农机教师3人、山东省教学名师3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3人、山东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1人。学院现有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232人,本科生1862人。
学院设有农业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农业工程和机械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及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粮食作物机械与智能装备、经济作物机械与智能装备、农业信息化与智能控制技术、农业生物系统工程等四个研究方向;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智能农机装备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等四个研究方向。
现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公费农科生招生计划,山东省特色专业、山东省名校建设工程、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重点建设专业,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建设核心专业,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学院设有山东省园艺机械与装备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农业装备智能化工程实验室、农业生产机械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建)、农业部设施农业工程科学观测站、山东省硼铬稀土共渗技术推广中心、山东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机农艺相结合实验室、山东农业大学农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MIE技术中心、思达机械电子研究所,是山东省小麦玉米周年生产协同创新中心和山东果蔬优质高效生产协同创新中心参与单位。
学院拥有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5门,国家级一流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3个,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程1门,山东省精品课程12门,获得包括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内的教学成果奖近10项。拥有国家级“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及“现代农业工程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多个国家级教学平台,在山东五征集团、山东泰开集团有限公司等32家企业建立教学科研与就业实践基地,在中国重汽集团泰安五岳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泰安华鲁锻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建立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科研工作与创新平台建设成绩显著。十三五以来,共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项目、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横向项目等在内的160余项科研课题,研究经费10330万元。发表科研论文657篇,其中352篇被SCI或EI检索收录,获授权专利890项,其中发明专利9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20项,主编及参编教材、专著12部,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各类科研奖16项。
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拥有1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门国家级、6门省级、9门校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5门省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获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成效显著。近3年来,共获得包括“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在内的省级以上大学生机电创新和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32项,二等奖26项,三等奖16项;5名研究生参加“齐鲁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得了一、二等奖3项;获15项国家级、4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数量;获2篇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2项省级及以上研究生优秀成果奖。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前茅,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称赞,连续九年被评为学校招生就业先进单位。
学院坚持以生为本,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彰显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树立“教学立院、科研强院、人才兴院”办学理念,按照“稳定规模、调整结构、重视人才、强化科研、提升水平、跨越发展”总体思路,把学院办成以农业工程为优势、机电结合、农机农艺融合为特色,国内一流的农业工科学院。